北京什刹海

北京什刹海  全景

 

 

魏嘉平二年(250年)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时,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,开车箱渠、导高梁河水灌溉。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刹海一带。


13世纪,蒙古灭金在的宫殿毁于大火,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。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。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;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。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,什刹海始成为元、明、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。元代名海子,为一宽而长的水面,明初缩小,后逐渐形成西海﹑后海﹑前海,三海水道相通。


明中叶什刹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锐减,在德胜桥东南,开挖一条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),与后海隔开,积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,南经西压闸入皇城,同时向西北,过银锭桥倒流入后海,形成“银锭观山水倒流”的景观。


历代在什刹海畔居住过的文化名人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、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、米万钟及诗人三兄弟袁崇道、袁中道、袁宏道,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等。纳兰性德居住的大学士明珠府(后为醇亲王府、宋庆龄故居)有一“渌水亭”,纳兰性德经常和文友朱彝尊、陈维崧、曹寅、严绳荪、姜宸英等在亭内饮酒赋诗填词。


纳兰性德有名篇《金人捧露盘·净业寺观莲怀荪友》:“藕风轻,莲露冷,断虹收。正红窗,初上帘钩。田田翠盖,趁斜阳,鱼浪香浮。此时画阁,垂杨岸,睡起梳头。旧游踪,招提路,重到处,满离优。想芙蓉,湖上悠悠。红衣浪迹,卧看桃叶送兰舟。午风吹断江南梦,梦里菱讴。”词中不仅写出了什刹海的秀美,也表达了对被撤官而南归的好友严绳荪的怀念。

 

03什刹海

浏览量:0
    • 图片版权、项目咨询

    • 134 8880 1363
    • 服务时间

    • 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    • 微信二维码

图片版权归本公司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有需求请与我们联系。